文化自信的内涵

供稿:公共教学部 期次:第28期    作者:董敏   来源:公共教学部   查看:1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实践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对自我、对世界以及对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的认识的总和,凸显着本国、本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思维特质。这种精神气质与思维特质在本国、本民族内部代代相继、薪火相传,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特征,进而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持续发展的精神与情感的动力源泉,不断增强国家的公民、民族的成员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责任感。这就是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段高瞻远瞩的论述,既强调了文化自信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居处的极重要地位,也指明了增强文化自信的三大途径,即在坚持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转化、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指引。
    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方面去理解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
    文化自信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内涵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体现的是我们千百年来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认识和思考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充满现实关怀的世俗文化。无论是孔子的“克己复礼”,老子的“自然无为”,还是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刑名法治”,等等,无一不是诸子百家针对“大争之世”提出的自己视野所及的治世观点,饱含着他们的现实智慧。后世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承继了这种对现实、对人生的关注,历代知识分子莫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从个人到小家再到家天下,倾注了自己的智慧与心血,力图以一己之力或维护或改变现实。所以,文化自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是我们每一个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伟大担当。
    文化自信建立在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之上。革命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奋斗崛起的经历和成果的总集,富有时代性。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再到当今“中国梦”,革命文化贯穿其中,无论是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还是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都充分凸显出了我们的勇敢、不屈,奉献、牺牲,自尊、自强。其中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对自身命运、对国家命运、对世界命运的强烈关怀。这种关怀在实践中不断凝练、升华,逐渐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所以,文化自信于革命文化,应当是我们每一个人“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的伟大梦想。
    文化自信建立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内涵之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结果。在这一面旗帜下,我们的国家日益强盛,我们的生活日益富足,我们的社会日益和谐稳定。全社会、人民群众的思想意志更加统一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之中。并且,随着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这种思想意志将会进一步统一、进一步增强。所以,文化自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当是我们每一个人“不断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简而言之,言而总之,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还来自于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文化,还来自于不断发展创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我们的文化自信,最根本、最重要的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